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工藝玻璃珠加工廠家告訴您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區別?
這件事可以從制造工藝的角度來闡述,從產品的特點來區分,從考古學的角度來探討。
在現代考古學中,“琉璃”被列入“玻璃”的范疇。
樓上有專家說國外沒有“琉璃”的說法,大概是好的。因為“琉璃”的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概念。當然,也可能有中文翻譯的因素。
關于“琉璃”,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漢桓寬的《鹽鐵論》。
他說:“如果你關注中國的一面,你會得到匈奴積累的東西,但你會失去敵人的使用。是驢,是駱駝,是尾巴,是馬,是我所有的動物;鷦鷯,貂,狐-浣熊,填充在內屋,而玉,珊瑚,玻璃是國家的珍寶。是的,外來的東西在里面流動,利潤不外漏。異物流入,國家就用它求饒,不泄露就給人民。”
當時“瑞麗”被視為國寶。學者認為,“居里”,即“劉理”,是韓曙“碧園”的“省名”。
當代有學者說“雙移置”,以及佛教文獻中的“犬牙釉”、“犬牙釉”、“雙釉”,都源于梵語。指在克什米爾生產的藍晶石和青金石制成的產品。
漢代以前,推至戰國,也有“秋霖”、“郎毅”、“李露”等說法。學者認為都是指“琉璃”。
“琉璃”的概念流傳已久,含義模糊。比如唐宋時期,“玻璃”也指“釉陶”,而“琉璃瓦”就是。
總結古人對“琉璃”的認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天然寶玉;第二指玻璃;第三,指釉。
20世紀20年代,中國進行田野考古后,玻璃制品不斷被發現。當時的人們不相信中國在元明以前會有玻璃,所以把玻璃碎片當作后人摻入的物品,不報甚至扔掉。
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發生變化,但在考古報告中,很多還是沿用清朝的說法,稱之為“支線”;或者叫“琉璃”。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普利”字。
《梁思公紀》說:“伏南船來自西天竺國。賣碧波麗鏡,寬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通明。把五色物體放在上面,看清楚了也看不出質量。求價格,幾百萬左右。文帝命師算之,不足以倒庫。”
在《酉陽雜記》中,段認為“理理”是“千歲冰造”。
唐朝以后,古籍中出現了“玻璃”一詞。
但當時人們稱“玻璃”為進口產品,“琉璃”為國產產品。
當時的大儒顏師古認為“琉璃”是天然制成的,人造的“假琉璃”——這種“真假琉璃論”影響很大。
南宋學者程大昌在演范路時系統地批駁了顏師古的“真假琉璃”說。指出古代所有的“琉璃”都是“石頭鑄的”,不是自然產生的。他說進口的“玻璃”也是“琉璃”。而國產的“琉璃”色澤鮮艷卻不耐冷熱,進口的“琉璃”則古樸凄涼,卻能承受突如其來的冷熱。
宋代以后,中國逐漸增加了用“玻璃”來指代各種產品的說法。
玻璃制品至少在中國的東周古墓中有發現。
1928年以后,洛陽金夢村東周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一批玻璃珠、嵌有玻璃珠的銅鏡、掛鉤被外國傳教士流往國外。通過成分分析發現,漢代以前的中國玻璃制品中含有氧化鋇和氧化鉛,與西方的鈉鈣玻璃體系有很大不同。
目前,國內外都認為中國最早的玻璃是在戰國或更早時期生產的。
戰國墓出土的玻璃器皿中,“蜻蜓眼”玻璃珠最多,幾乎遍布全國。湖南、安徽、福建、陜西等地也出土了一些“玻璃墻”。湖南的許多小墓葬中也出土了玻璃器皿,這表明當時的“學者”和“庶人”都可以用這些器皿陪葬。
漢代出土的玻璃器皿在規模和種類上都有所增長,同時也有進口玻璃器皿。
發現的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玻璃制品,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
目前出土最多的玻璃制品是隋代的。僅在安李墓中就出土了20多件不同的玻璃制品。
到了唐代,玻璃制品的用途擴大了,形狀也多種多樣。可見其中有些是在中國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土的許多玻璃制品都具有中亞和西亞的特征。
到了宋代,除了自產玻璃制品的增加之外,從國外進口的產品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
元明清時期,中國有三個玻璃生產中心——廣州、山東沈雁鎮和北京朝廷。
中國“玻璃工業”權威**科學家甘福喜先生從玻璃成分演變的角度總結了中國古代玻璃發展的五個階段:
-春秋至戰國初期(約公元前800-400年)的鉀鈣玻璃體系;
——戰國至東漢時期(公元前400年左右-公元200年左右)的鉛鋇玻璃體系和鉀玻璃體系;
-東漢至唐朝(約公元200-700年)的高鉛玻璃制;
——唐代至元代(約公元600-1200年)的鉀鉛玻璃體系;
-元代至清代(約公元1200-1900年)的鉀鈣玻璃體系。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區別?
只要不是天然石材加工而成;只要不是釉陶。如果原料基本相同,工藝基本相同,但形狀、透明度、顏色都有區別,那么琉璃和玻璃就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大類中種類不同。
“琉璃”,現在更應該是一個傳世的俗名。